
袁永杰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甘肃张掖人,1983年生,本科学历,讲师,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竹笛专业教师,四川省竹笛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。2021年8月,他发明的《单口演奏型羌笛》也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授权。他被评选为汶川“文旅十大风云人物”。
2008年,袁永杰老师初到阿坝师范学院任教。在这所蕴含着浓厚藏羌文化的学校,接触到了一件前所未见的乐器——羌笛。第一次听到它的声音时,那种悲而不伤,虚幻迷离,动人心魄的古老声音令人沉醉其中。于是,学习羌笛的想法犹如春笋般在他心底萌芽。
2014年,在夺科老师的引荐下袁永杰老师见到了羌笛非遗传承人——何王金老师。何老师吹奏羌笛的声音饱具穿透力,震撼人心,仿佛侵入了每个细胞。那一天,袁老师正式拜师学艺。
羌笛作为我国古老的簧片乐器,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2008年5月,《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》经国务院批准,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录。其传承延续面临极大的危机。为了学习羌笛制作技艺与演奏,袁老师专程从水磨前往黑虎羌寨,因为那里才有我需要的高山箭竹。在老师细心地指导下,袁老师学会了羌笛制作的每个步骤。在不断摸索探寻下,袁老师发现羌笛的孔距排列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。于是,便开启了羌笛的改良之路。
制作羌笛首先需要相关的工具和设备,父亲在经济上给与了他支持,购买了激光机、高精台钻等一些设备,铺开了研究之路。根据波长度决定音高的物理属性,他将羌笛的孔距重新排列,让其完善。一次制作过程中,由于太专注,右手食指被电刨机割伤,导致指腹掉落重新缝合,留下了后遗症,可是依旧阻挡不了他的探究之路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袁老师耗时一年研发的《新型音准型羌笛》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授权并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。一天,羌学会的会长陈兴龙教授来了,一见面他就笑着对袁老师说:“你把羌笛从玉门关吹到了九鼎山,像你这个年龄的人,能坐下冷板凳来研究、创新羌笛,很不容易。”他的认可给了袁老师动力和信心。
跌跌撞撞一路走来,到了2021年,经过多次实践,袁老师为羌笛加一个腔体来解放口腔的负担,2021年8月,他发明的《单口演奏型羌笛》也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授权。2021年年底,他被评选为汶川“文旅十大风云人物”。站在领奖台上那一刻,袁老师由衷地感叹:任重而道远,我将继续努力,守正创新,上下求索,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!